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等级 | 获奖时间 |
1 | 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薛朝阳、刘润生、陈玉璞、郭子中、许荫椿 | 一等奖 | 1993年 |
2 | 英语教学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李立功 | 二等奖 | 1993年 |
3 | 适应时代需求,智力能力两手抓,勇创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 | 符晓陵 | 二等奖 | 1993年 |
4 | 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大力开出开好新课程 | 胡肇枢 | 三等奖 | 1993年 |
5 | 积极引入电教电算,努力改革课程教学 | 潘予生 | 三等奖 | 1993年 |
6 | 面向农村电气化需求,调整改造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 | 陈崇仁 | 三等奖 | 1993年 |
7 | 全国普通高校结构力学试题库 | 姜弘道、龙驭球、王焕定、章梓茂、余美茵 | 一等奖 | 1996年 |
8 | 《水电站》课程建设与改革 | 刘德友、索丽生、刘启钊、蔡付林、胡明 | 一等奖 | 1996年 |
9 | 采用三法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复合型人才 | 张志铁 | 一等奖 | 1996年 |
10 | 以教学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为中心的《理论力学》课程建设 | 陈定圻、唐燮黎、陆晓敏、武清玺、许庆春 | 二等奖 | 1996年 |
11 |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与改革 | 董利川、沈长松、林益才、陆定维、张敬楼 | 二等奖 | 1996年 |
12 | 数学建模教学及竞赛实践与改革 | 陈才生、丁根宏、方保熔、王发云、朱永忠 | 二等奖 | 1996年 |
13 | 《水文测验》课程建设与实践 | 林传真、周忠远、舒大兴、谢悦波 | 二等奖 | 1996年 |
14 | 《燃煤电厂气力除灰》科教系列片 | 孙芸生、钱为群、管可长、程康玲 | 二等奖 | 1996年 |
15 | 工科《高等数学》的改革与实践及新课程的设置 | 刘景麟 | 三等奖 | 1996年 |
16 | 电气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杨锦堂 | 三等奖 | 1996年 |
17 | 水力学提高教学水平的改革 | 赵振兴、何建京、李煜、仇磊、刘孝洋 | 特等奖 | 2000年 |
18 | 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吴胜兴、章定国、曹平周、朱召泉、李绿江 | 一等奖 | 2000年 |
19 |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教材) | 刘瑞、张志铁、王清湘、史文田、叶知满等 | 一等奖 | 2000年 |
20 | 理论力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陈定圻、许庆春、周海炜、刘惠义、张鸿业 | 一等奖 | 2000年 |
21 |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宗平、庄卫华、周立新、于伟、陈月英 | 一等奖 | 2000年 |
22 | “线性代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周继东、董祖引、王海鹰、吴道明、朱晓胜 | 一等奖 | 2000年 |
23 |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 吴朝国、程维芳、张发祥、李乃富、钱朝阳 | 一等奖 | 2000年 |
24 |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沈祖炎、蒋永生、沈生、陈以一、王伯伟 | 一等奖 | 2001年 |
25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谢悦波、陈元芳、芮孝芳、李致家、徐向阳 | 特等奖 | 2004年 |
26 | 大力推进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力学基地 | 许庆春、武清玺、杨海霞、张子明、朱为玄 | 一等奖 | 2004年 |
27 | “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江冰、盛惠兴、王萍、周燕、张秀平 | 一等奖 | 2004年 |
28 | 土力学(教材体系) | 卢廷浩、王保田、余湘娟、朱俊高、王媛 | 一等奖 | 2004年 |
29 | 以综改班为改革先导 创人才培养精品工程 | 吴胜兴、陈礼各、曹平周、陈国荣、陆国宾 | 一等奖 | 2004年 |
3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与建设 | 夏乐天、印凡成、袁永生、董祖引、丁根宏 | 二等奖 | 2004年 |
31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 孙其昂、叶鸿蔚、丁长青、刘爱莲、雒新艳 | 二等奖 | 2004年 |
32 | 《钢结构》(教材) | 曹平周、朱召泉 | 二等奖 | 2004年 |
33 | 《理论力学》(教材) | 武清玺、冯奇、陆晓敏、王斌耀、赵引 | 二等奖 | 2004年 |
34 | 《信息管理学教程》(教材) | 杜栋 | 二等奖 | 2004年 |
35 | 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朱卫华、林建伟、丁万平、徐援、殷士龙 | 二等奖 | 2004年 |
36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 陈元芳、任立良、董增川、钟平安、丁贤荣 | 二等奖 | 2004年 |
37 | 《发电厂电气部分》立体化教材 | 王士政、潘文霞、冯金光、史林军、邱巍 | 二等奖 | 2004年 |
38 | 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 张长宽、徐卫亚、任旭华、吴宁萍、钱向东 | 特等奖 | 2007年 |
39 | 《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与研究 | 吴胜兴、高新陵、谢友宁、周立新、潘静 | 一等奖 | 2007年 |
40 | 水利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鞠平、胡明、鲁子爱、任立良、蔡正林 | 一等奖 | 2007年 |
41 | 钩深致远,传承创新,河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 郑大俊、吴胜兴、王如高、王平、于伟 | 二等奖 | 2007年 |
42 | 重能力、重实践、重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韩振燕、陈际华、季年芳、唐国红、王萍 | 二等奖 | 2007年 |
43 | 突出创新、强化特色、创建土木工程品牌专业 | 曹平周、陈礼和、吴胜兴、朱召泉、吉伯海 | 二等奖 | 2007年 |
44 | 全方位构建与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体系 | 范新南、江冰、朱昌平、沈金荣、刘丹平 | 二等奖 | 2007年 |
45 | 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 鞠 平、吴胜兴、周建方、刘丹平、潘 静 | 一等奖 | 2009年 |
46 | 搭建四大平台 创新素质教育——河海大学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 | 郑大俊、潘正初、张海军、戴宏伟、陆露茜 | 一等奖 | 2009年 |
47 | 水利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 | 徐卫亚、钱向东、曲永岗、马孟珂、谈小龙 | 一等奖 | 2009年 |
48 | 以竞技促群体——河海大学建设高水平健美操队及推广健身运动的实践与创新 | 李育林、王建民、戴祖民、郭 平、刘 晔 | 二等奖 | 2009年 |
49 |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王 超、阮晓红、袁旭音、李 轶、朱 亮 | 二等奖 | 2009年 |
50 | 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朱昌平、范新南、江 冰、徐立中、宋凤琴 | 二等奖 | 2009年 |
51 | 基于多校共享互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郑大俊 蒲晓东 赵 宇 边 霞 刘晓静 吴胜兴 蔡正林 关 蕾 | 特等奖 | 2011年 |
52 |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周建方 江 冰 廖华丽 王 萍 吴 洁 刘丹平 赵占西 朱金秀 宋利民 张友琴 | 一等奖 | 2011年 |
53 | 建“质量工程”力学项目群,创立体化教学体系,促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 | 王惠民、邵国建、杜成斌、赵振兴、武清玺、杨海霞、许庆春、陈玉泉、雷 冬、王向东 | 一等奖 | 2011年 |
54 | 面向国际、强化创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陈元芳、谢悦波、李国芳、黄振平、董增川、芮孝芳、任立良、魏 萍、束龙仓、王建群 | 二等奖 | 2011年 |
55 | 面向行业需求,引领专业发展,培养一流水利水电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顾冲时、顾圣平、沈长松、蔡付林、陈菁、胡明、刘晓青、王玲玲、王润英、刘永强、周澄 | 特等奖 | 2013年 |
56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环境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王超、陆光华、李轶、王沛芳、陈卫 | 特等奖 | 2013年 |
57 | 科教协同提升通信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之研究与实践 | 朱昌平、范新南、陈秉岩、张学武、单鸣雷、张秀平、高远、盛惠兴、沈金荣、金纪东 | 一等奖 | 2013年 |
58 | 岩土工程本硕博创新人才接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刘汉龙、卢廷浩、沈扬、朱俊高、陈亮、陈育民 | 一等奖 | 2013年 |
59 | 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与实践 | 洪修平、顾建新、高新陵、张建平、包平等人 | 一等奖 | 2013年 |
60 | 面向信息化测绘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岳建平、黄张裕、李浩、徐佳、岳东杰 | 二等奖 | 2013年 |
61 | 特色高校服务于行业基层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乘、陈青生、吴爱华、王世军、张军、孙高振、吴卫华、常华、程巧玲 | 二等奖 | 2013年 |
62 | “教-学-研”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刘爱莲、叶鸿蔚、黄世虎、雒新艳、黄晓晔 | 二等奖 | 2013年 |
63 | 构建“三位一体”的体系化教育模式 推进军事课课程建设创新发展 | 王建中、叶欣、郭平、陈进军、张帆 | 二等奖 | 2013年 |
64 | 基于标杆管理的商学教育国际化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周海炜、唐震、汪群、黄德春、华海玲 | 二等奖 | 2013年 |
65 | 经管类创业型人才“3+3”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田晶华、刘晓农、胡井军、王普查、徐绪堪 | 二等奖 | 2013年 |
66 | 服务行业发展,创新培养模式,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 | 朱跃龙、董增川、姚纬明、刘平雷、方国华、周 林、杨 涛、肖 洋、陈 达、杨 勇 | 一等奖 | 2017年 |
67 |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引领中国特色水利类专业建设 | 陈元芳、李国芳、胡 明、任立良、陈 达、姜弘道、李贵宝、张展羽、任 黎、鲁 扬、杨 涛 | 一等奖 | 2017年 |
68 | 面向需求、内涵发展,工程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杨海霞、武清玺、雷 冬、邵国建、李 煜、赵 引、王向东 | 一等奖 | 2017年 |
69 |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本科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鞠 平、陈 菁、阮怀宁、包 耘、于 伟、张 薇、岑威钧、周 远、陈文琪、顾冲时、强 晟 | 二等奖 | 2017年 |
70 | 虚实结合,科教互动,基础与专业并重的实验教学中心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殷德顺、雷 冬、陈 达、胡 明、沈金荣、傅卓佳、朱飞鹏、张继生、武晓楠 | 二等奖 | 2017年 |
71 | 基于国际认证的商学教育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建设 | 唐 震、周海炜、李 明、许娟娟、张 颖、周申蓓、舒 欢 | 二等奖 | 2017年 |
72 | 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构建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 廖华丽、楼力律、丁 坤、苑明海、刘 波、张洪双、张薇薇、张 敏、李 奎、吴 倩 | 二等奖 | 2017年 |
73 | IT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 | 范新南、朱金秀、张学武、江 冰、朱昌平、徐晓龙、刘 翔、金纪东、白云利、杜世舰 | 二等奖 | 2017年 |